学校首页 | 本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政策法规 | 管理制度 | 机构设置 | 工作动态 | 项目展示 | 相关下载 

 

     通知公告
 
     相关下载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工作动态>>正文
风正扬帆新时代 击水中流奏华章
2018-10-22 09:09  

——菏泽学院转型发展纪实

20181019日《菏泽日报》第四版)

菏泽学院是菏泽市唯一的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其前身是始建于1949年初的冀鲁豫区第二师范学校,2004年改建为本科层次的菏泽学院,办学历史近70年,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菏泽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高教方针政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推进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坚持校地融合打造发展共同体,扎根菏泽办大学,根植地方谋发展,从菏泽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蓬勃的经济发展中汲取营养,坚定不移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一以贯之进行本科教学整改,顶天立地深化综合改革,凝心聚力推进产教融合,紧密对接地方产业优化专业设置,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引育并举锻造师资队伍,学校蓄势聚力,精准施策,茁壮成长,教育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应用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渠道日益拓展,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成功之路,实现了学校高质量发展,持续领航菏泽高等教育事业进步,书写了让菏泽人民满意的历史答卷。

201212月,菏泽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下一步怎么走?怎样才能谱写学校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学校党委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决定继往开来,顺势而为,积极探索,加强调整,转型发展。学校党委认为,调整调整,就是必调必整;转型转型,就是不转不行。

2013年,学校认真对照分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的意见建议,围绕本科教学评估整改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论证,开启了学校转型发展的新探索。

201511月,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结合菏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学校举办了“办学定位与学科专业建设专家论证会”,刘献君、别敦荣、李廉水、范跃进、李喆等国内著名专家和菏泽相关部门领导汇聚一堂,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校把脉定向,学校战略发展的顶层设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与规格、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转型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清晰。

2016年,响应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菏泽学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意见》,学校提出了“九个转型”发展路径,确定从目标定位、培养层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推动学校转型发展。之后,学校召开三届三次教代会暨工代会,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以此办学定位目标为基础,界定了学校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从而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定位体系。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学校进一步增进了对办学定位的理解,也更认识到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201712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事业发展“355”三步走的中长期战略,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建成菏泽大学的宏伟目标:20182020年,初步搭建起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学科专业和科研平台体系,为建成菏泽大学奠定坚实基础;20212025年,部分专业和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建成菏泽大学;20262030年,办学综合实力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当月,菏泽市与菏泽学院市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委书记孙爱军同志主持召开第一次市校联席会,标志着校地协商更为畅通,产教对接更为精准,校地融合更为紧密,进一步夯实了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实现转型发展的根基。

至此,学校转型发展走上快车道,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中成效日益显著。

落实立德树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一锤定音,字字珠玑。

学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深刻理解和把握“九个坚持”,积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学习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着力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围绕“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富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模式改革,形成了12345教学改革总体思路:“1”是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2是两个育人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3”是三个纵向育人层次:知识、能力、素质;“4”是四个横向育人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5是五个保障:组织保障、队伍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条件保障。通过一系列改革,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按照“校地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对接、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思路,创新构建了“一体两翼三经四纬”育人模式。该模式是一个由十个位度组成的宏观有机育人整体,该模式元素有机统一、十位一体。首先,“一体两翼”中的“一体”是“立德树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一体两翼”中的“两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别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育人要求。“一体两翼”是一种宏观育人模式,是一个有机育人整体,即一体两翼、三位一体。其次,“三经四纬”中的“三经”和“四纬”分别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纵向育人层次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横向育人方面。“一体两翼”是对“三经四纬”的理论指导和总体要求,“三经四纬”是对“一体两翼”的具体支撑和任务分解,两者相辅相成并融为一体。

“一体两翼三经四纬”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明显,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方面表现总体满意度较高。学校在该模式成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成果《地方高校“一体两翼三经四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荣获2018年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应用型高校“12345”德育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第八届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研究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四位一体”大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批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

扎根菏泽沃土,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1126日视察菏泽时指出:“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要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工业是菏泽需要加强的方面,但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体系和竞争优势。”

近年来,菏泽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深入实施“四项工程”,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发展进入快车道,为菏泽学院加快科学发展提供了优越环境。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山东省教育厅明确提出了“省属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为主”。

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本着“校地共建、资源共享、协调创新对接、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思路,以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为中心,学科专业对应行业产业,把学校本科专业分成十大专业群:生物医药、能源化工、机械电气、商贸物流、牡丹产业、教师教育、文化产业、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城市建设等。通过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把学校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应用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水平,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以顶层设计引领转型发展。在推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重视改革创新的引领作用,制定实施了《菏泽学院综合改革方案》,提出了“突出一个目标、推进五项改革重点、强化五个改革保障”的“155”改革工作体系。“1”是一个目标: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5”是五项改革重点:完善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发展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研水平;“5”是五个改革保障:扩大开放办学,拓宽发展领域;创新学生工作,完善学生服务体系;筑牢服务基础,提高保障体系效能;凝聚全校力量,确保改革稳步进行;弘扬主旋律,形成特色校园文化。

依据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坚持“精兵简政、优质高效”的原则,学校完善了机关、群团组织、直属单位等机构的设置,从体制机制上强化了职能部门和教辅单位的服务功能。

坚持“盘活存量、优化整合”的原则,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和专业建设需要,对内部院系进行全面调整,强化学科专业聚拢和平台资源整合,成立19个二级学院、2个成人教育机构、2个分校和1东校区教学部,实现了专业和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体现一线教学科研机构的办学自主权。

学校按照“一个学院、一个研究院、一个工程技术中心、一个实训中心”的目标建设二级学院,落实二级学院主体责任,推动由学校办学院向学院办学校转变,进一步激发了二级学院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发展活力。

转型发展从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行业的对接上切入。按照《菏泽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学校坚持“优化结构、培育新兴、强化特色、打造一流”的原则,强调专业面向产业、行业发展每年开展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增设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停办社会需求小、就业率低、办学效益不高、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初步形成对应地方十大行业产业的十大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目前学校本科专业稳定在63个,专业布局结构基本合理:工学专业16个占26.67%、理学专业9个占15%、文学专业5个占8.33%、法学专业2个占3.33%、经济学专业2个占3.33%、管理学专业3个占5%、教育学专业6个占10%、历史学专业1个占1.67%、农学专业7个占11.67%、艺术学专业9个占15%。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小学教育、财务管理、机械电子工程5个专业群被遴选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财务管理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电子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机械电子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入选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持项目,拥有省特色专业6个,先后遴选出3个校级品牌专业、11个校级特色专业,省精品课程22门、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从学校目前的专业结构可以看出,与先前培养中小学师资的菏泽师专相比,当前,菏泽学院已经形成了面向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动态调整、结构不断优化的专业建设良好态势,在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方面阔步前行。

转型发展在建立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上落实。学校着力推动与行业企业做到“七个共同”: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标准、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校按照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包括实施工科CDIO模式、“3+1”模式、嵌入模式、订单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校地合作模式、中外合作模式等,充分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进一步拓宽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同时,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创新管理模式,鼓励引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建立二级学院理事会,已有10个二级学院与企业进行校企专业实质性共建,本科共建专业14个,本科共建专业方向17个,本科共建专业占本科专业的22.2%;专科共建专业8个,专科共建专业方向10个,专科共建专业占专科专业的18.6%10个二级学院(分校)成立理事会、师生发展联谊会,与520余家党政部门、企事业理事单位开展合作共建,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建设院校。

人才兴,则事业兴。

学校坚持引进培养并举、科研教学并重,有针对性地引进急需人才,对引进人才配偶为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以人事代理方式安排校内工作。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参加锻炼,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申报主持或参与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努力使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方向发展。目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8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8人,教师中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2人、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10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强与企业、高校之间的合作,以柔性引进为主,从不同领域引进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三年来共聘任100余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院士、专家、知名人士等担任兼职教授。目前已引进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团队,吸收地方牡丹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牡丹学院和牡丹研究院。成立全省首批唯一高校“海智工作站”,积极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建立了与海外进行人才交流的平台,已引进“海智专家”36人,组建海智专家带领的科研创新团队2个。

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地共同体发展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党和国家发出了明晰的政策导向。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当然之义。学校坚持“立足菏泽、依靠菏泽、融入菏泽、服务菏泽”的办学方针,在落实完成《菏泽学院服务菏泽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工作基础上,抓住落实《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重要机遇,按照省教育厅要求,积极参与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

学校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支柱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全省“十强产业”和菏泽市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的菏泽市产业发展重点,经过多方调研论证,编制“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明确了“1261”总体布局。“1”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2”是“构建十大跨学科平台和十大专业群建设”两个创新机制,“6”是“校地融合发展、人才分类培养、校地协同创新、引育高端人才、高校对口帮扶、优化体制机制”六个深化校地校企合作途径,“1”是对接十强产业的100个项目。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申报科技课题,合力做好重要科技项目,努力形成标志性成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目前,搭建了牡丹研究院、菏泽文化研究院、菏泽发展研究院、药物科学研究中心、能源化工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智能制造研究中心、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等“三院七中心”十大跨学科平台,校地共建的牡丹学院、牡丹研究院等已经揭牌,山东省牡丹遗传育种及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高效稀土催化材料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工程实验室,位列第二单位)、牡丹工程实验室(菏泽市工程实验室)、能源化工与污染控制实验室(菏泽市工程实验室)等相继建立,学校参与建设的“山东菏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教师教育和实习支教成果丰硕。菏泽学院举办师范教育起始,教师教育基础扎实,质量突出,特色鲜明。近年来,学校按照“校地共建、资源整合、双向对接、文化建构、分段培养、培训一体”的总体目标,不断深化教师教育培养体制改革,与菏泽市教育局合作对接,共建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实行“双院长制”:学校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与菏泽市教育局局长分别担任教师教育学院院长,菏泽市教育局副局长担任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学校与菏泽市所属中小学校建立相对稳定的定期合作研究、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双向聘请师资,双向开放课程,合作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活动。通过校地合作,构建起以菏泽学院为主体、教师教育基地为基础的职前职后相统一的开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在实习支教方面,早在2009年即校地结合构建了“地方政府主导、学校具体实施、实习学校协同参与”实习支教与培训“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迄今已经连续开展10年,共进行了20期,先后有12069名学生参加了实习支教活动,置换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3000余人。

学校实习支教开展时间之长、人数之多、效果之好、影响之大,在全省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得到省、市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菏泽市人民政府将每年选拔我校优秀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列入全市重点民生工程。学校被列为“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山东省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山东省教师教育先进单位”。学校教改项目《保持师范教育特色创新地方院校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获得第七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我校实习支教的工作经验,被《中国教育报》、《齐鲁晚报》、人民网、大众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贯彻省委战略,为建设菏泽大学奠定基础

菏泽是革命老区,也是山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人口大市,也是全省高等教育洼地。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菏泽经济社会发展,关爱重视菏泽学院的建设提升,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着力优化均衡高等教育布局。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菏泽市和菏泽学院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菏泽市委市政府鼎力支持学校发展建设。菏泽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菏泽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将支持菏泽学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纳入了“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专门出台《关于支持菏泽学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意见》,支持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指出:“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推动菏泽学院筹建菏泽大学工作,集中打造大学城科教集聚区。”201712月,《菏泽市与菏泽学院第一次市校联席会议纪要》明确了推动省市共建、筹建菏泽大学、校区规划等方面重点工作,确定“原则同意菏泽学院提出的关于征收680亩、预留3000亩土地的建议”,按照市校联席会议精神,单县县委县政府、郓城县委县政府决定各在本县规划1000亩土地用于菏泽学院单县分校、郓城分校新校区建设,以“交钥匙工程”方式建设新校区,为菏泽学院拓展发展空间、筹建菏泽大学奠定了基础。

省市积极推进共建工作。省教育厅一直关注支持菏泽教育事业发展,20145月,省教育厅与菏泽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力加快菏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积极支持菏泽学院发展,在减免建设规费、引进人才、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20171220日,省教育厅、菏泽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菏泽学院协议书》,明确提出了“立足于优化山东省高等院校布局,补齐菏泽市高水平大学缺乏的短板,积极推动筹建菏泽大学”的共建目标。省市签署共建菏泽学院协议,这在全省高校中是唯一的。

落实省市共建协议,省教育厅牵头组织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6所省内重点高校,对应菏泽地方行业产业发展,对口帮扶菏泽学院生物医药、能源化工、机械电气、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牡丹产业)、教师教育等学科,201874日,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一行到菏泽学院调研,并参加山东省重点高校对口帮扶菏泽学院签约仪式,要求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战略,支持菏泽学院的改革发展,积极推动校地融合,服务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对口帮扶工作将进一步提升学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加快促进菏泽学院高质量发展。

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筹建菏泽大学。省委、省政府一直关心支持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着力优化协调发展格局。20185月公布的《山东省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支持菏泽学院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96日,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若干意见》,支持菏泽“打造鲁西崛起的高地、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强调“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菏泽学院筹建菏泽大学”,“支持菏泽学院创建大学科技园”,为学校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壮大办学实力、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启动筹建菏泽大学明确了政策依据。

校地倾力推进菏泽大学筹建工作。大学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体现的是城市品牌和声誉;大学,也是一个城市精神与灵魂的象征,体现的是城市内在的凝聚力和创造性。一所大学,繁荣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塑造一所大学。大学依城市而立,城市因大学而盛。一所大学的品质与高度直接决定了一座城市的品质与高度。

筹建菏泽大学是菏泽人民已久的期盼,建成菏泽大学是校地共建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支持筹建菏泽大学是校地共同发展的重大机遇,菏泽建设一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菏泽大学正当其时。我们期待以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菏泽打造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让鲁西南这片美丽的沃土再次焕发勃勃生机,振奋菏泽精神,再登文明之巅。

忆过往,菏泽学院诞生于解放炮火的硝烟中,历经行政区划变更,偏居鲁西南一隅办学,走过十年文革浩劫,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聚全市之力建院升本,适应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根植地方产业行业推进产教融合、转型发展,在艰苦中创业,从拼搏中走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日臻成熟,永不满足。

中流击水勇飞楫,弯道超车自奋蹄。看今朝,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使命引领人,形势激励人,心系建设菏泽大学梦想,满满立德树人志向,拳拳报效家乡情怀,学校正以更坚定的步伐砥砺前行,奏响新的华彩乐章。

(武尚民 袁宗建 李永强 赵玉松)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菏泽学院-基建处
电话:0530-5525517  邮编:274015 邮箱:630845722@qq.com
鲁ICP备05022810号-1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大学路2269号 综合办公楼